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期刊介绍编委会投稿须知稿约期刊订阅广告合作联系我们留言板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欢迎访问,欢迎查询,欢迎引用!敬告作者投稿成功的标志是收到邮件回执。投稿出现问题邮箱wangtaohong@wangkantong.com,网站技术支持QQ1172987239。

本刊对投稿新要求:1.如果作者是第一次投稿,请务必用自己邮箱注册,并请认真填写作者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和第一作者手机,以便能及时准确收到杂志。2.文章必须有中文摘要,近5年参考文献至少3条。详见本刊投稿须知。本刊已同“中国知网”签订独家上网协议。

本刊2024年第5期杂志正在快递寄出,如果有作者没有收到杂志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说明第一作者姓名和联系方式。

本刊2024年第5期杂志基本信息已经登载在本刊网站,欢迎读者、作者查询引用。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缺血性卒中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王新1 杨盛2 
单位:1.鞍山市中心医院 辽宁 鞍山 114001 2.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 445
出版年,卷(期):页码:2014,31(6):639-640
摘要:

全文

目前,缺血性卒中(IS)在我国是致死、致残率极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而颅内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则是IS的主要原因,故尽早辨别及治疗易损斑块对于防治IS极为重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获取颅内动脉的剖面图像,测量动脉管壁的厚度和管腔面积,观察斑块的演变过程及明确其临近动脉血管的重构特点;而增强后还能够更好地观察动脉管壁是否存在强化效应等\[1,2\],因此,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仅在IS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展现出优势,而且可以使卒中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选择适合的防治方法有据可依。本文就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IS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
1评估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1.1评价大动脉斑块成份及稳定状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显示颅内动脉斑块在PDW、3D\|TOF、T1W、T2W和CE\|T1W上信号的不同,分辨出斑块成份和反映斑块表面情况,如:(l)富脂质坏死核在PDW、T2W上呈现等或高信号,而在3D\|TOF、T1W、CE\|T1W上呈现低信号;(2)斑块内出血在PDW、3D\|TOF和CE\|T1W上呈现高信号,而在T2W上可以呈现高信号也可呈现低信号,其主要取决于斑块内出血的时期;(3)钙化在所有序列上均呈现低信号;(4)不稳定的溃疡性纤维帽在3D\|TOF上呈现临近管腔的等信号或高信号,而在T1W、PDW、T2W及CE\|T1W上呈现临近管腔的低信号,其可能与纤维帽内部坏死中心区增加的液化氢质子含量有关。在磁共振影像上,易损斑块还可呈现围绕管腔的月牙状或同心圆增厚,且强化越明显的斑块则越提示其可能不稳定;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辨识斑块内富脂质坏死核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达87%以上\[3\],而在分辨斑块内出血方面的敏感性可达90%、特异性达74%\[4\]。
1.2评价斑块病变程度标准化管壁指数(NWI)是指在颈动脉横轴位切面图像上,管壁面积与整个血管面积的比值;NWI展现了不同直径血管间的内在差别,因而能够客观地评价斑块病变程度。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NWI,并可利用NWI反映出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程度;应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NWI还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因而能够监测硬化斑块发展速度,预警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5\]。
2诊断颅内血管炎动脉血管炎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特别是青年性卒中的另一主要原因,常见的血管炎类型有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川崎病、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炎以及系统性血管炎等,以往诊断此类疾病主要是依据不明原因的发热、消瘦病史、血管炎引起的相应部位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血沉增快、自身抗体阳性化验指标以及其他部位血管床受累的证据等,但对于无全身性表现和其他血管床受累证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诊断十分困难;而传统的血管影像学检查仅能够辨识颅内动脉的狭窄程度,不能提示炎症性变化。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提供血管壁剖面图,增强后扫描还能提示动脉管壁的炎性变化,如活动期的动脉血管炎管壁增强后会出现异常强化,且强化的范围较弥散、呈同心分布。而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影像表现为强化范围较局限于斑块内部、呈偏心分布,应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很容易将二者加以区分,故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为血管炎的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支持。
3诊断颅内动脉夹层目前诊断动脉夹层的标准方法是DSA,其影像上的典型表现为“内膜瓣”、“双腔征”,但检出阳性率不超过10%\[6\]。发生动脉夹层时假腔内血肿形成是其主要病理学改变,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清楚显示动脉腔、动脉壁以及壁间血肿形态,而且信号强度可随血肿吸收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其演变规律与颅内血肿类似。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辨别动脉夹层亚急性期的形态学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如呈现偏心分布的类似新月形的高信号,但对于急性期(48 h以内)壁内血肿的辨识度不高,原因是此期壁内血肿在T1和T2上均可呈现低信号改变,与血流信号不易区分。
4指导穿支动脉区孤立性脑梗死的病因性治疗穿支动脉区的孤立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数因小动脉管壁脂质透明样变或小血管纤维素样坏死所导致,少数可由粥样硬化斑块产生小血栓阻塞穿支动脉开口所引起。通过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分析梗死灶距穿支动脉开口的位置,可以区分穿支动脉区孤立性脑梗死的病因机制并指导治疗,若梗死灶距离穿支动脉开口较远提示为第一种病因机制,在其治疗中若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不比单用阿司匹林效果更好,并且增加了出血的几率;若梗死灶距离穿支动脉开口较近则提示为第二种病因机制\[7\],在其治疗中若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则比单用阿司匹林效果更好。因此,通过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将这两种不同发病机制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区分开来,并采取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措施,可使患者获益更多。
5监测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有学者对应用他汀药物治疗半年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进行超声和高分辨磁共振成像随访观察,以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结果显示应用超声检测未能发现颈动脉内膜厚度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有明显变化;而应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测则发现颈动脉内膜厚度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因而得出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评估他汀类药物的疗效方面更有优势的结论\[8\]。在另一项使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监测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演变的研究中发现,连续3年不间断服用他汀类药物能明显缩小颈动脉斑块内脂质核的体积和比例,其中在开始服用的前2年,斑块内脂质核体积减少较明显,而到了第3年脂质核体积则几乎无改变,其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减少斑块再生血管化的程度\[9\],其对于将来制订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方案极为有益。综上所述,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仅能够准确无误地展现颅内动脉血管壁结构和形态,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结构成份以及炎性血管的定量定性信息。可以认为,随着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推广使用,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期病变能够更早得到识别,能够为一部分“不明原因”的脑梗死病因分析提供线索;既能够帮助分析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也可为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途径和解决治疗的方法提供依据;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将来会在缺血性卒中的防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功用,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1\] Ma N,Jiang WJ,Lou X,et al.Arterial remodeling of advanced basilar atherosclerosis:a3\|tesla MRI study\[J\].Neurology,2010,75:253\|258.
\[2\]Klein IF,Lavallee PC,Touboul PJ,et al .In vivo middle cerebral artery plaque imaging by high\|Resolution MRI\[J\].Neurology,2006,67:327\|329.
\[3\]Yuan C,Mitsumori LM,Ferguson MS,et al.In vivo accuracy of multispect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identifying lipid\|rich necrotic cores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 in advanced human carotid Plaques\[J\].Cireulation,2001,104(17):2051\|2056.
\[4\]Chu B,Kampschulte A,Ferguson MS,et al.Hemorrhage in theath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a high\|resolution MRI study\[J\].Stroke,2004,35(5):1079\|1084.
\[5\]Saam T,Yuan C,Cai J,et al.Predictor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Progression as measured by noninvas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Atherosclerosis,2007,194(2):34\|42.
\[6\]Lee HO,Kwak HS,Chung GH,et al.Diagnostic usefulness of high resolution cross sectional MRI in symptomatic middle cerebral arterial dissection\[J\].J Korean Neurosurg Soc,2011,49:370\|372.
\[7\]Nah HW,Kang DW,Kwon SU,et al.Diversity of single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ions according to infarct location and parent artery disease :analysis of indicators for small vessel disease and atheroselerosis\[J\].Stroke,2010,41:2822\|2827.
\[8\]Wong KS,Chen C,Fu J,et al.Clopidogrel plus aspirin versus aspirin alone for reducing embolisatl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ymptomatic cerebral or carotid artery stenosis(CLAIR study):a randomised,open\|Iabel,blinded\|endpoint trial\[J\].Lancet Neurol,2010,9:489\|497.
\[9\]Caplan LR.Caplan’s Stroke:A Clinical APProach\[M\].Philadelphia,PA:Saunders/Elsevier,2009:44.

服务与反馈:
文章下载】【加入收藏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搜狐邮箱 中国知网 中华预防医学会网站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博文采编官方网站 CNKI翻译助手 网易VIP163邮箱 网易126邮箱 网易163邮箱 雅虎邮箱 新浪邮箱 QQ邮箱 鞍钢总医院网站 丁香园 好医生 疾病查询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编辑部地址: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健身街3号(鞍钢总医院院内),邮编114002
电话:0412- 6327774 ,0412-6706630,传真:0412-6327774
网址:www.zgyjgyyxzz.com  邮箱:yjyx1984@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
京ICP备100411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