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临床激素及广谱抗生素应用的泛滥,创伤性操作及眼科手术的不断增加,真菌性眼内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的趋势,这对患者的视功能有着极大的威胁。如何提高对真菌性眼内炎认识,及早使用有效药物及玻璃体切割术,是挽救患眼的关键,下面就真菌性眼内炎的病因、致病途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进行讨论。
1真菌性眼内炎的病因学、致病途径真菌性眼内炎致病菌种类主要为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眼内感染的丝状真菌主要常见曲霉菌、镰刀菌、青霉菌等,酵母菌有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1\]。临床上曲霉菌、镰刀菌及白色念珠菌发病较多见。真菌性眼内炎的致病途径分为外源性眼内炎及内源性眼内炎。外源性眼内炎:主要为眼外伤,其次是手术如白内障摘除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眼表的真菌感染的逐层深入累积前房甚至玻璃体、视网膜等。眼外伤所致的眼内炎主要为细菌性眼内炎、真菌性眼内炎。真菌通过外伤创口或手术切口进入眼内,潜伏期从几天到数月不等,多数情况在2~3周内,亦有15个月的报道\[2\] 甚至于术后10年的报道\[3\]。内源性眼内炎:存在于免疫力低下的情况,如:糖尿病、肿瘤、高龄、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全身霉菌感染:体表的霉菌感染、近期行外科手术,特别是胃肠道及阴道手术,侵入性操作,静脉注射药物、留置导尿管等;菌群失调: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等。
2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分为外源性真菌眼内炎及内源性的眼内炎。外源性真菌眼内炎的典型表现:早期表现主要局限于前房、虹膜睫状体及前部玻璃体病变,常见前房积脓和虹膜睫状体炎。真菌在前房和玻璃体腔内大量繁殖后,可堵塞房角致眼压升高,玻璃体腔内出现特征性的团块状或串珠状灰白色混浊。真菌性眼内炎与其他前房炎性病变有明显的区别:(1)真菌性眼内炎在发病早期,房闪呈特征性的白色雪球样小颗粒,均匀缓慢移动。(2)随着病情发展瞳孔区逐渐出现渗出膜,此渗出膜呈白色,表面有色素沉着,并呈蘑菇样向前房突出 (3)眼内炎症状重而外眼刺激症状轻,可有一过性前房积脓。(4)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5)随着病情发展,晚期(1~2个月后)前房町以长满毛绒状渗出膜\[4\]。 内源性真菌感染是“由后向前”的发展过程,有其较为典型的临床特点:(1)发病相对缓慢,累及双眼者多先后发病;(2)早期以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遮挡等后节症状为主,一般无局部刺激症状,无明显眼痛;(3)独特表现常在后极部,尤其是黄斑区或其邻近出现数个互不联系的孤立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其大小从小的棉绒斑样到几个视盘直径不等,病灶边缘多呈绒线状,边界较模糊,周边视网膜较少受累\[5\],玻璃体内出现特征性“串珠样”,绒球状、团块状混浊;(4)眼内炎阶段可出现前葡萄膜炎反应,程度不一,可无睫状充血及前房积脓,晶状体多受累混浊 \[6\]。
3真菌性眼内炎的鉴别诊断真菌性眼内炎与葡萄膜炎,细菌性眼内炎及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有相似的表现:(1)一般的葡萄膜炎:见前述的真菌性眼内炎与其他前房炎性病变的区别。对于下列情况者应高度怀疑真菌感染:①全葡萄膜炎的患者,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②视盘血管炎,后极部出现一个或多个白色边界清楚的脉络膜视网膜浸润病灶,发展较缓慢;③玻璃体出现白色串珠样、团状混浊。高度怀疑EFE者,应尽早采用抽取前房水或玻璃体涂片、培养及聚合酶链反应法等检查找出病原菌,以求尽快确诊,有利于正确治疗,最大限度保护眼球及视力\[7\]。(2)细菌性眼内炎:发病迅速,外伤后手术后1~3天即可出现剧烈的眼痛,前房积脓,玻璃体混浊成灰白色颗粒状或碎片状,视网膜表面有灰白色霜样渗出物,视网膜血管成“树挂样”改变。(3)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绝大部分患者有前节的改变,眼底有特征性的改变:视网膜坏死灶扁平,而非隆起;炎症多累积视网膜的动静脉,以动脉为主,动脉明显变细,成线状,病变从周边开始而非后极部,很少累积黄斑,坏死灶成片状而非孤立,周边视网膜可成筛网状的裂口,导致视网膜脱离。临床上如在外伤,手术后等出现迟发性眼内炎,前房出现特征性的白色雪球样小颗粒,玻璃体内出现特征性“串珠样”,绒球状、团块状混浊,眼内炎症状重而外眼刺激症状轻,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应高度怀疑真菌性眼内炎。
4真菌性眼内炎的诊断真菌性眼内炎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涂片检查和眼内样本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诊断。直接涂片检查,为最简单的方法,可以直接检查真菌菌丝和孢子。它可以为有效的区分细菌性和真菌性两大类型眼内炎提供依据,从而为更早地治疗提供指导。有报道指出涂片在疾病早期,阳性率可达80%以上。病原菌培养仍然是诊断真菌性眼内炎的“金标准”,真菌的培养用时较长,平均在2周左右,少数长达3周。临床上不应过分依赖培养结果再采取治疗措施。对于怀疑真菌性眼内炎时,前房穿刺或玻璃体腔抽取玻璃体液涂片诊断较为准确\[6\],明确诊断仍须靠实验室病原菌培养,对于临床标本及病理组织中找不到真菌,培养亦为阴性的患者可以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免疫学检测方法\[7\]。
5真菌性眼内炎的治疗
51药物治疗抗真菌药物分为:唑类、多烯类、棘球白素三大类。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克霉唑、咪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雷夫康唑。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包括那他霉素、二性霉素B、二性霉素B脂质体为临床上常见的。其中二性霉素B脂质体脂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技术。目前是玻璃体腔注射的主要药物。它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是一种定时定向药物载体。卡波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为棘球白素类抗真菌药物。(1)眼药水:那他霉素: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唯一批准的抗真菌滴眼液,对曲霉菌等丝狍菌的抗菌效果好。二性霉素B:01%的浓度,5%葡萄糖配制角膜刺激症状小\[4\]。(2)前房及玻璃体腔注射\[7\]:前房注射:伏立康唑005 ml(250 mg/L)、二性霉素B 5 μg。玻璃体腔注射:氟康唑01~02 mg、咪康唑20~30 μg、二性霉素B 10 μg。(3)口服:伏立康唑是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对曲霉菌属、镰刀菌属等均有效,口服后生物利用度约为96%,蛋白结合率58%,具有良好的血\|脑屏障及血\|眼屏障穿透能力\[8\]。它最大的特点是给药后眼内的血药浓度是全身血药浓度的6~8倍,药物会蓄积眼球,故治疗眼部真菌感染具有独特的优势\[4\],口服伏立康唑每次200 mg,1日2次。(4)静脉点滴:全身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5 mg/d,最大量35 mg,每周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
52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已有较多报道。它可有效清除有活性的微生物、纤维蛋白、巨噬细胞和毒素,增加血眼屏障的通透性,提高药物在眼内弥散速度和眼内药物浓度。此外,还可获得足够的样本用于病原菌的培养,提高检查结果的阳性率。总之,真菌性眼内炎在临床上虽较少见,却是一严重的眼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以视力丧失,眼球萎缩或破溃而告终,如能做到及早发现,正确诊断,局部点药,口服或静脉点滴抗真菌药物,特别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治疗,能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