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从上肢外周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一种深静脉置管方法。静脉血栓是指纤维蛋白、红细胞以及不等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在静脉内形成凝块。因此明确血栓形成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血栓的发生率。
1患者因素
11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接受PICC患者多数为大手术、肿瘤、长期卧床的患者。大手术患者大面积组织与血管受到破坏,创伤失血,血容量相对不足,再加上患者制动,使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60%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长期卧床导致血流淤积。
12多次置管、置管时间长患者病情较重,有时需多次置管,而Allen等研究显示初次置管血栓发生率为233%,而多次置管血栓发生率可达38%\[2\];肿瘤患者需化疗,且周期较长,通常认为PICC导管留置的时间越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越大。
13年龄较大年龄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老年人群纤维蛋白的溶解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液灌注不足,血流阻力增加,血液淤积。但有研究则显示PICC置管后的血栓发生于年龄并无相关性。虽然年龄的增长与血栓发生相关性有待考究,但至少应引起临床人员的关注。
14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改变,血小板聚集。白细胞黏附,容易导致血栓形成;饮酒和高脂饮食损害肝脏的解毒功能,使血液黏稠,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15负面情绪变化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引起血管收缩和痉挛,从而使血流更加缓慢而增加血栓的形成;而血管痉挛和收缩,易导致穿刺失败而反复穿刺损伤血管。
16依从性差研究显示血栓的形成与患者的遵医行为及自我维护误区有关。有些患者因担心导管的损害而不敢活动置管上肢,导致血流缓慢;有些患者回家后不遵护士宣教,不按时进行维护,依从性差,导致堵管、血栓。
17血脂与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戴小宇\[3\]的综述提出三酰甘油、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其与静脉血栓发生相关性的证据,但又有其证据的不足,虽其证据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但血脂在静脉血栓预防中得作用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2医源性因素
21操作不当(1)测量不准,导管尖端未进入正确位置:Lee等\[4\]发现导管尖端若位于外周静脉而不在上腔静脉内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时,则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有些护士不能很好地掌握置管长度的测量方法,置管位置不准确,且对X线下尖端位置判断不够准确;(2)评估不全:PICC置管前的评估不仅能减少穿刺困难和降低并发症,也能在第一时间判断患者是否适合留置PICC,并帮助确定置管方式。置管部位及是否需要借助视觉辅助设备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评估不全,导致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甚至是穿刺失败;(3)不规范封管及操作:如不使用肝素封管,肝素浓度达不到要求和用量不足等;置管过程粗暴及反复穿刺均会损伤血管、拔管用力拽拉致导管断裂遗留在患者体内等都会导致血栓的发生;(4)弹力绷带包扎过紧:弹力绷带包扎过松难以达到止血目的,过紧则会导致血管受到强烈的压力,导致患者血流缓慢,为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22护理观察不全面(1)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导管置入后需严密观察患者,若护理人员不够重视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则容易发生静脉血栓甚至更严重后果;(2)非专科护士或新专科护士操作:对于PICC的维护及观察掌握不全,关注不到位,操作不够规范。
23健康宣教不到位护士置管后没有将详细的注意事项和知识解释清楚,也未进行科学的指导。护士不了解患者是否掌握PICC的注意事项及活动方法,不了解患者的心理误区。
3其他因素对机体来说,导管是一种异物,是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贵要静脉在肘窝处向内斜行,位置较深,但其管径由下至上逐渐变粗,静脉瓣较少,血栓发生率低,贵要静脉是PICC穿刺的首要静脉。但有些病人因反复穿刺不能选择贵要静脉。国外研究报告显示,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是PICC最严重的并发症,导致肺血栓栓塞发生率占肺栓塞的36%~40%,死亡率高达25%\[5\]。一旦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心理压力很大,即使拔除PICC导管,血栓导致的严重后果短期内仍热存在。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复合Virchow血栓形成理论:局部血管壁创伤或感染而致内皮损害,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因此,明确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血栓预防的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置管期间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