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何侧心室或心房受累有密切关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是左心衰竭。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传统治疗药物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药、中药也被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本文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药物、新药以及中医药物的最新研究做以下综述。1常规药物治疗1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CEI是被证实的能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的第一类药物,也是在循证医学上积累证据最多的药物,其可有效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和阻碍缓解肽降解\[1\]。ACEI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递增,直至达到目标使用剂量,并且每1~2周将剂量倍增1次。但该类药物需要治疗后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起效较慢。治疗初期可能会出现低血压、肾功能恶化、血管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因此,在进行治疗时要监测患者的血压等情况。一般情况下,当患者调整至合适剂量时应长期使用。
12β受体阻滞剂心力衰竭患者的交感神经活动过度增强,会引起小血管收缩、导致心率加快、心肌增厚,从而使心肌β1受体密度下降,导致心肌功能受损。而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很强的负性肌力药,在初期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其有效性等同于ACEI等。临床上,对于NYHAⅡ、Ⅲ级病情稳定的患者,除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外可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β受体阻滞剂具有明显的降血浆去甲肾上腺水平作用,能够有效帮助患者降低心率,改善心脏功能。而在β受体阻滞剂中的卡维地洛分子,通过与氧自由基的对抗,可减缓患者心肌细胞的死亡,有利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恢复。由于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作用,在临床使用中,要注意用药禁忌,如心动过缓、症状性低血压。2新药治疗21LCZ696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LCZ696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CEI、依那普利等药物\[2\]。LCZ696是第1个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受体抑制剂联合并试验成功的新药。这种复合剂的化学结构为脑啡肽酶抑制剂前体AHU377与ARB缬沙坦部分相结合,比例为1∶1。这种药物以多种方式作用于心脏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尤其对于症状稳定、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可增加其利钠肽的血浆浓度,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LCZ696有助于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同时抑制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22伊伐布雷定伊伐布雷定是第1个窦房结If电流选择特异性抑制剂,是首个纯粹的降心率因子\[3\]。该药物通过抑制起搏电流,使得窦房结节律性降低,从而达到降低心率的作用。伊伐布雷定进行口服给药后,能够迅速且较为彻底地吸收,并使患者心率减缓、舒张期延长,并能有效改善心绞痛和心肌缺血\[4\]。该药物与β受体阻滞剂相比,对心房、房室结、希氏\|浦肯野系统和心室的传导性均不影响,且无负性肌力作用。对于心率≥70次/分的患者,可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3中医药物治疗中医学普遍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在心,病性属本虚标实。对于辨证分型不同,可采取不同的中医药治疗,例如心肾阳虚患者需要益气温阳,气虚血瘀患者需要益气活血等。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比单一西医常规治疗的效果更好。通过静脉给药可快速起效,具有温阳益气之功效,可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组织灌注,并有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对慢性心力衰竭有显著治疗效果。4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是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最末端阶段,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状态,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