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泌尿科疾病之一,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患病人数也日益增加,其临床表现为血尿、排尿困难及尿频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当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治疗 BPH 比较满意的手术方法,具有安全性高、恢复快及创伤小的优点。然而,患者行前列腺电切术后极易发生尿失禁现象,在心理及生理上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为此,探讨盆底肌锻炼对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尿失禁的定义、类型及原因
1.1 尿失禁的定义 尿失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国际尿控协会的定义:尿失禁是指“确定构成社会和卫生问题,且客观上能被证实的不自主的尿液流出。
1.2 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类型 TURP术后尿失禁可分为急迫性尿失禁和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最常见,是逼尿肌不稳定引起的运动急迫性尿失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夜尿排尿间隔<2 h;不能拖延和控制排尿;压力性尿失禁主要原因是尿道括约肌的损伤,咳嗽、喷嚏、笑、体位改变和重力活动等腹压增加时引起的尿失禁。逼尿肌的不稳定性大部分随着肥大前列腺的解除而自愈,但大都需较长时间(平均约1个月,长者可达6个月)。
1.3 TURP后尿失禁的原因 不稳定膀胱(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尿路感染,术后导尿管牵引时间过长等是术后尿失禁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前列腺体积过大,尿潴留及留置导尿管是发生在早期尿失禁的高危因素。术后发生尿失禁有多种原因:(1)术中操作不当,损伤外括约肌和远端尿道平滑肌纤维。(2)盆底肌松弛,加上增生腺体长期压迫和止血气囊置入或滑入前列腺窝压迫括约肌,使括约肌处于过度伸长状态,括约肌和远端尿道括约肌的阻力不足。(3)前列腺摘除手术后局部炎性水肿,刺激和存在不稳定性膀胱。
2 排尿行为训练及影响因素
2.1 排尿行为训练 在拔除尿管前夹闭尿管定时放尿,以训练膀胱舒缩功能及排尿反射,拔除尿管后要进行排尿行为训练,帮助患者训练排尿的习惯;刚拔除尿管时告知患者如果有尿意应立即去排尿,勿憋尿,然后定时排尿,先在短时间内定时排尿,再慢慢延长,有尿意时不要急着上厕所,而是放松心情、放松膀胱、抑制尿意,再缓步走向厕所;告知患者最好在饭前、饭后、睡前将尿液排空,在打喷嚏、咳嗽、提重物时应事先紧缩括约肌,以免尿液外漏;如患者发生尿失禁在晚间睡眠时,可教会使用阴茎套集尿袋,以保证患者夜间睡眠,利于尿失禁的恢复[1]。
2.2 训练时机对控制排尿效果的影响 吴诚洁[2]研究表明:盆底肌(尿道外括约肌)训练越早,次数越多,发生尿失禁机会越少,反之尿失禁的发生率则高。训练次数多的患者是因术前在指定护士的指导下已熟练掌握了盆底肌的锻炼方法,术后留置导尿管期间(3~5 d)仍能按术前锻炼的经验和方法继续训练,所以使尿道外括约肌能较有力地协调收缩关闭,达到有效地控制排尿。
2.3 年龄对控制排尿的影响 黄亮[3]等研究发现,患者年龄对控制排尿有一定的影响,71岁以上的患者尿失禁发生率和尿失禁持续时间明显较70岁以下的患者高。原因可能与老年患者机体出现盆底肌体积、力量变小,持续尿道压力、支撑膀胱的功能减退,以及尿道外括约肌收缩无力和身体耐力不足、训练难以奏效有关。
3 盆底肌训练的进展
3.1 男性盆底肌的功能
3.1.1 支撑腹腔脏器 肛提肌由耻尾肌和髂尾肌组成,二者与坐骨尾骨肌一起形成一个支撑盆腔内脏的肌肉隔膜,以对抗因腹内压增高所致的盆腔脏器下垂,盆底肌由2、3、4骶神经根支配。
3.1.2 维持大小便控制 男性排尿机制的实施由膀胱颈部尿道内括约肌的非自主平滑肌纤维和马靴状尿道外括约肌的自主横纹肌纤维以及环绕的盆底肌完成,盆底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由2/3的1型纤维(慢收缩需氧氧化纤维)和1/3的2型纤维(快收缩纤维)组成,在腹内压增高时,慢收缩纤维具有维持作用,而快收缩纤维有助于提高尿道关闭压。耻骨直肠肌可看作耻骨尾骨肌的一部分,它通过维持肛门直肠角来协助维持排便控制,在正常情况下肛门外括约肌处于持续收缩状态,当需要控制大便和肛门排气时它能提供更大的肛门闭合压 。
3.1.3 大小便的排泄 排尿通过盆底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的随意松弛而开始通过反射作用而完全排空,排尿后尿道外括约肌收缩与球海绵体肌一起排出最后几滴尿液,粪便是通过肛门外括约肌和盆底肌的随意松弛伴腹肌的收缩而排出的。
3.1.4 性功能 坐骨海绵体肌收缩使海绵体内压力增加而阴茎硬直,球海绵体肌有节律的收缩推着精液向下进入尿道而导致射精。
3.2 识别盆底肌肉 收缩肛门(类似于终断排尿或者抑制肛门排气的过程);想象您在中断排尿时的感觉;避免收缩腹部、臀部或者腿部的肌肉。练习过程中用手摸腹部,如果感觉腹肌紧张,那么就是动作方法不对。
3.3 何时进行盆底肌肉练习 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练习该动作;运用不同姿势(站位、坐位或者躺位)进行练习,找出最容易做的姿势,并持续加以训练;盆底肌肉锻炼的关键是方法正确并持之以恒[1]。
3.4 盆底肌训练的方法 (1)入院时即由指定护士告知患者及家属盆底肌训练的意义,征得同意取得配合后开始实施。(2)可取仰卧位,坐位及站立姿势。仰卧姿势:双膝屈曲约45度,双膝用力向内收缩内侧肌肉或提起臀部或收缩肛门,每次收缩5~10 s,然后放松10 s,重复100次。坐姿:全身自然放松坐在椅子上,双膝微分,上身微向前倾,双手平放在大腿旁或大腿上。盆底肌适量上抬椅面,收缩会阴肌肉离开椅面,适量维持5~10 s,然后放松10 s,重复100次。站姿:双膝微分与双肩垂直,收缩会阴肌肉,维持10 s,然后放松,重复100次。每日要逐渐增加训练次数,患者出院后电话指导训练,4周为1个疗程,共两个疗程。(3)检查盆底肌训练方法正确:护士戴一次性手套,食指涂以石蜡油,轻插入患者肛门,嘱患者做肛门会阴收缩运动,感觉肛门有收缩、强劲有力,且每次持续收缩10 s以上为有效,或告知患者在排尿过程中做中止排尿(憋尿)的动作。缪雪梅[4]研究表明在术前就进行专业的盆底肌训练比术后再进行盆底肌训练,术后出现短暂性尿失禁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说明术前采用盆底肌训练能使DUS有效收缩,有助于降低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且对缩短术后尿失禁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积极作用。
3.5 盆底肌训练的意义 男性后尿道有近端尿道括约肌(PUS)和远端尿道括约肌(DUS)两个排尿控制带。前列腺切除术后PUS被破坏,术后控制漏尿完全依靠无损伤的DUS机制。尿道外括约肌与提肛肌均属盆底肌结构,两者收缩运动受来自阴部神经的躯体神经支配。有研究证明,盆底的肌肉筋膜和韧带是连接提肛肌至尿道的主要组织,对尿道发挥收缩作用。长期刺激盆底肌能降低膀胱逼尿肌代谢水平,有效缓解急迫性尿失禁。我们对患者采用术前提肛肌收缩训练,目的在于通过强化提肛肌收缩,增加尿道筋膜的张力,使DUS保持适当张力,增加尿道关闭功能,从而使尿道始终保持高于膀胱内压的阻力而达到控制排尿的目的。另外,术后留置导尿管期间继续进行盆底肌训练,还可使DUS不断收缩,促进创面局部炎症水肿的吸收消退,减少创面局部炎症水肿对括约肌关闭机制的影响,达到有效控制排尿。崔艳超[5]文献研究结果得出,术前4周和术后第3天开始盆底肌训练,可提高患者对训练内容的认知度和依从性,有助于促进盆底肌康复,预防尿失禁发生,并可提高患者的尿控水平,从而提高患者对腹压漏尿点压的耐受,缩短尿失禁持续时间。
良性前列腺增生时困扰老年男性患者的常见疾病,TURP是治疗BPH的有效手段之一,但TURP的患者在拔除尿管后几乎都出现暂时性的急迫性或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训练是一种简单易操作易于推广和有效治疗尿失禁的基本方法,训练过程中要求患者配合,由于患者年龄偏大,在实施过程中应制定因人而异相应的锻炼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的依从性提高而达到更好地效果[6~8]。通过对TURP术后患者暂时性尿失禁预防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程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了患者术后康复,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