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9±9.61\&56.37±11.01\&
心律失常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多种心脏疾病都会引起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心力衰竭、死亡的重要诱因,需要积极进行诊治。本文探讨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4月间我科收治确诊为心律失常的患者100例,均符合第11版《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因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2)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3)伴发多器官衰竭;(4)早搏减少、早搏不明显;(5)窦性心动过缓。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44~85岁、平均(68.33±9.69)岁,Lown’s分级:Ⅱ级26例,Ⅲ级57例,Ⅳ级1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与胺碘酮组,每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开始治疗前2周均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组给予普罗帕酮70 mg溶于5%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注射后口服普罗帕酮维持,每次150 mg,每日3次;胺碘酮组口服盐酸胺碘酮片,每次0.6 g,每日3次,2周后酌情减量至每次0.4 g。两组定期进行Holter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血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检查。
1.3 疗效判断标准[1]:临床症状及室性心律失常基本缓解,无早搏或早搏数减少>75%为显效;临床症状及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好转,早搏数减少50%~75%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早搏无减少或进一步增多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胺碘酮组:显效37例、有效9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普罗帕酮组: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78%。胺碘酮组治疗效果优于普罗帕酮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肝、肾功能异常,耐受性良好,全部完成疗程用药。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的常见病。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不必进行特殊处理;但如果存在则必须引起重视,否则可能导致致命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根据我国100家医院的调查显示,在住院心血管疾病中心律失常者占25.0%,死亡率超过40.0%[2]。普罗帕酮为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广谱高效膜抑制作用,能够通过对钠通道产生抑制作用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目的,能够显著降低心肌兴奋性,延长传导,从而减少室早次数。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能够使心肌的动作电位延长,并能使有效不应期得到延长,从而消除折返激动,同时也可抑制钠离子内流,延长传导,抑制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能力强于逆向,而且还能促使血管扩张。有研究表明,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具有明显效果,且不会对甲状腺激素产生明显的影响。一些炎症因子密切参与心律失常的发病,有动物实验提示,TNF-α可能通过诱导连接蛋白重构而参与继发VA的过程,灌注IL-1β可引起大鼠心肌组织改变,诱导心律失常等,而胺碘酮较普罗帕酮能进一步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本文结果显示,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的78%。两组患者均未见肝、肾功能异常,耐受性良好。
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一定程度上优于普罗帕酮,可作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优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