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肌炎症性疾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尤以柯萨奇B组病毒、孤儿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常见。此外,人类腺病毒、流感、单纯疱疹以及EB病毒均可致病。症状多为发热、全身倦怠、肌肉酸痛,而后可导致心悸、胸痛甚至晕厥、猝死等。古代医籍中虽无本病的明确记载,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归属中医学“温病”范畴,就临床症状而言又可隶属“心悸”、“怔忡”、“胸痹”等病、证。清法属中医八法之一,是温病诸治法中的重要之法,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本文对清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如下概述。
1 清法源流及古代医家相关论述
1.1 清法源流 清法最早论述于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其指出:“论病之原,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清温补八法尽之”。但早在战国至晋唐时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温者清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治温以清”之论述,亦体现清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内经》中有关清法的论述虽较笼统,但对后世清法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清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金匮要略》亦曰:“虐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肢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原文根据脉象,提及“以饮食消息止之”外,未明言治法,按“弦迟者可温之”推论,当用清法[2]。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亦大量搜集了民间清法方剂,丰富了清法的内容,是后世温病学派的先声[1]。孙思邈所编篡《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亦大量记载了清法方药并用治于五脏六腑之实热,其中许多药方至今仍被临床习用[1]。
1.2 古代医家对清法的论述 综《内经》、《金匮要略》等对清法的源论,汲取温病相关古籍的精髓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清法理论。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言:“其在表宜汗,使热从汗泄,汗法亦清法也;在里宜下,使热从下泄,下法亦清法也”。叶天士继前人的理论经验,发挥独到见解,其著《外感温热论》中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指出在气、营、血分时均以清法治之。吴鞠通近师承于叶氏,远追踪乎仲景,所著《温病条辨》一书中,对清法运用尤为丰富多彩,其内容之全、配伍之精、规矩之严,远超前人。其认为温病变化与三焦所属脏病相关,并将清法与三焦各脏腑相系,使医者能够有的放矢,提高了清法的疗效[3]。如所创代表方剂清营汤,以清营透热为治,“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并在叶天士“温邪在肺、其合皮毛、用辛凉轻剂”的基础上,创立了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重剂白虎汤、清营泄热清营汤等方剂。明、清时期,清法的有效方剂层出不穷,分类和临床运用亦更为广泛,使清法成为八法中完整而重要的治法之一。
2 古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论述
传统医学中并无病毒性心肌炎命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可归属 “温病”、“心悸”、“怔忡”、“胸痹”、“虚劳”等病、证范畴。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有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金匮要略》中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即而惊,弱则为悸”。
2.1 病因病机 病毒性心肌炎总以“温病”归属居多,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正气亏虚,感受风热、湿热、温热等毒邪,以致邪毒内侵入心。如《素问·痹证》载:“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灵枢·百病使生》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景岳全书》云:“怔忡之类,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时邪温毒或从肌外袭,或从口鼻上受,导致肺卫不和,正邪相争,邪毒入脉,内舍于心,或耗其气血,或损其阴阳,或致心脉痹阻[4]。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认为:“温病得天地之杂气,由口鼻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散漫不收,去而复合,受病于血分,故郁久而发”。刘吉人《伏邪新书》曰:“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其明确指出正气损伤导致邪毒留恋,伏邪内舍于心,而发为本病[5]。
2.2 辨证论治
2.2.1 治疗总则 病毒性心肌炎的表现契合温病症状,可按温病理论辨治。以轻清之品透泄邪热,宣畅气机,辛寒之品透解邪热,大清气分,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毒[6]。
2.2.2 具体论治 温病学中早有心谵谵大动、邪陷心包证等症状描述,由外感风温之邪经口鼻入,袭肺表,侵入于心,结合《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应用清透外邪,防止疾病传变,缩短疾病进程[7]。热者寒之,通过轻清透达散、发之品,使邪气由表而解、由里达外、由深出浅[8]。温热、湿热等外来无形之邪易于随其所得,《金匮要略》中随其所得而攻之,此为清透之变法。叶天士主张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其散血二字,亦包括清透邪气之意[9]。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云:“治法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为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恶秽既通,乘热追拔,勿使潜滋。所以温病非泻即清,非清即泻”。升清降浊、透邪解毒是其三焦病代表治法。用治火郁心悸的病毒性心肌炎,可选加味凉膈散,急症急除秽,开导里热[10]。吴鞠通《温病条辨》说:“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亦如《伤寒论》中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温病邪热侵入气分,以及伤寒寒邪化热,转属阳明(经证),出现大热、大汗、大烦、大渴、脉洪大等症,此表里皆热,热势亢盛,应用清解之剂散无形之热。王清任《医林改错》所曰:“温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是毒邪伤络,血溢成瘀热毒内壅,络气阻遏”。其指出病毒性心肌炎若热毒伤络,血热妄行外溢而致瘀,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11]。
3 小结
清法是温病主要治法之一,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根据其疾病特点的不同阶段采用清法施治在临床中收获良效[12],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