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期刊介绍编委会投稿须知稿约期刊订阅广告合作联系我们留言板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欢迎访问,欢迎查询,欢迎引用!敬告作者投稿成功的标志是收到邮件回执。投稿出现问题邮箱wangtaohong@wangkantong.com,网站技术支持QQ1172987239。

本刊对投稿新要求:1.如果作者是第一次投稿,请务必用自己邮箱注册,并请认真填写作者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和第一作者手机,以便能及时准确收到杂志。2.文章必须有中文摘要,近5年参考文献至少3条。详见本刊投稿须知。本刊已同“中国知网”签订独家上网协议。

本刊2024年第5期杂志正在快递寄出,如果有作者没有收到杂志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说明第一作者姓名和联系方式。

本刊2024年第5期杂志基本信息已经登载在本刊网站,欢迎读者、作者查询引用。

清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概述
作者:王重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八临床学院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 辽宁 鞍山 114002 
关键词: 
分类号:R 256.21
出版年,卷(期):页码:2022,39(3):263-264
摘要:

  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肌炎症性疾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尤以柯萨奇B组病毒、孤儿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常见。此外,人类腺病毒、流感、单纯疱疹以及EB病毒均可致病。症状多为发热、全身倦怠、肌肉酸痛,而后可导致心悸、胸痛甚至晕厥、猝死等。古代医籍中虽无本病的明确记载,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归属中医学“温病”范畴,就临床症状而言又可隶属“心悸”、“怔忡”、“胸痹”等病、证。清法属中医八法之一,是温病诸治法中的重要之法,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本文对清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如下概述。

1 清法源流及古代医家相关论述
1.1 清法源流 清法最早论述于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其指出:“论病之原,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清温补八法尽之”。但早在战国至晋唐时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温者清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治温以清”之论述,亦体现清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内经》中有关清法的论述虽较笼统,但对后世清法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清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金匮要略》亦曰:“虐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肢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原文根据脉象,提及“以饮食消息止之”外,未明言治法,按“弦迟者可温之”推论,当用清法[2]。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亦大量搜集了民间清法方剂,丰富了清法的内容,是后世温病学派的先声[1]。孙思邈所编篡《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亦大量记载了清法方药并用治于五脏六腑之实热,其中许多药方至今仍被临床习用[1]。
1.2 古代医家对清法的论述 综《内经》、《金匮要略》等对清法的源论,汲取温病相关古籍的精髓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清法理论。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言:“其在表宜汗,使热从汗泄,汗法亦清法也;在里宜下,使热从下泄,下法亦清法也”。叶天士继前人的理论经验,发挥独到见解,其著《外感温热论》中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指出在气、营、血分时均以清法治之。吴鞠通近师承于叶氏,远追踪乎仲景,所著《温病条辨》一书中,对清法运用尤为丰富多彩,其内容之全、配伍之精、规矩之严,远超前人。其认为温病变化与三焦所属脏病相关,并将清法与三焦各脏腑相系,使医者能够有的放矢,提高了清法的疗效[3]。如所创代表方剂清营汤,以清营透热为治,“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并在叶天士“温邪在肺、其合皮毛、用辛凉轻剂”的基础上,创立了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重剂白虎汤、清营泄热清营汤等方剂。明、清时期,清法的有效方剂层出不穷,分类和临床运用亦更为广泛,使清法成为八法中完整而重要的治法之一。
2 古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论述
  传统医学中并无病毒性心肌炎命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可归属 “温病”、“心悸”、“怔忡”、“胸痹”、“虚劳”等病、证范畴。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有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金匮要略》中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即而惊,弱则为悸”。
2.1 病因病机 病毒性心肌炎总以“温病”归属居多,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正气亏虚,感受风热、湿热、温热等毒邪,以致邪毒内侵入心。如《素问·痹证》载:“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灵枢·百病使生》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景岳全书》云:“怔忡之类,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时邪温毒或从肌外袭,或从口鼻上受,导致肺卫不和,正邪相争,邪毒入脉,内舍于心,或耗其气血,或损其阴阳,或致心脉痹阻[4]。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认为:“温病得天地之杂气,由口鼻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散漫不收,去而复合,受病于血分,故郁久而发”。刘吉人《伏邪新书》曰:“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其明确指出正气损伤导致邪毒留恋,伏邪内舍于心,而发为本病[5]。
2.2 辨证论治
2.2.1 治疗总则 病毒性心肌炎的表现契合温病症状,可按温病理论辨治。以轻清之品透泄邪热,宣畅气机,辛寒之品透解邪热,大清气分,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毒[6]。
2.2.2 具体论治 温病学中早有心谵谵大动、邪陷心包证等症状描述,由外感风温之邪经口鼻入,袭肺表,侵入于心,结合《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应用清透外邪,防止疾病传变,缩短疾病进程[7]。热者寒之,通过轻清透达散、发之品,使邪气由表而解、由里达外、由深出浅[8]。温热、湿热等外来无形之邪易于随其所得,《金匮要略》中随其所得而攻之,此为清透之变法。叶天士主张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其散血二字,亦包括清透邪气之意[9]。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云:“治法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为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恶秽既通,乘热追拔,勿使潜滋。所以温病非泻即清,非清即泻”。升清降浊、透邪解毒是其三焦病代表治法。用治火郁心悸的病毒性心肌炎,可选加味凉膈散,急症急除秽,开导里热[10]。吴鞠通《温病条辨》说:“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亦如《伤寒论》中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温病邪热侵入气分,以及伤寒寒邪化热,转属阳明(经证),出现大热、大汗、大烦、大渴、脉洪大等症,此表里皆热,热势亢盛,应用清解之剂散无形之热。王清任《医林改错》所曰:“温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是毒邪伤络,血溢成瘀热毒内壅,络气阻遏”。其指出病毒性心肌炎若热毒伤络,血热妄行外溢而致瘀,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11]。
3 小结
  清法是温病主要治法之一,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根据其疾病特点的不同阶段采用清法施治在临床中收获良效[12],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1 ] 樊润泉,陈如泉.清法源流浅谈[J]. 湖北中医杂志,1980(3):47-50.
[ 2 ] 范永升.金匮要略[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72.
[ 3 ] 吴颢昕.《温病条辨》清法运用浅识[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17(5):37.
[ 4 ] 王美芹,田满荣,赵晓静,等.从“透邪外出”法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14(6):658.
[ 5 ] 王小玲,张军平,吕仕超.病毒性心肌炎从伏邪论治探析[J]. 中医杂志,2011,352(10):21-22.
[ 6 ] 林培政.温病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 7 ] 金信壵,刘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急症,2019,28(11):2050.
[ 8 ] 张扬,扈晓宇,杨芳,等.浅析透法的历史源流及运用特点[J]. 中医杂志,2012,53(7):558-559.
[ 9 ] 郭晓辰,张军平.论清透伏邪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法则[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3):677-679.
[10] 李涵,张明雪.温病理法辨治病毒性心肌炎启微[J]. 光明中医,2015,30(10):2056-2057.
[11] 庄振杰,王菁,何灿封,等.清热解毒法论治病毒性心肌炎[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2):137.
[12] 霍青,朱振铎.清法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7(2):30-31.
服务与反馈:
文章下载】【加入收藏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搜狐邮箱 中国知网 中华预防医学会网站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博文采编官方网站 CNKI翻译助手 网易VIP163邮箱 网易126邮箱 网易163邮箱 雅虎邮箱 新浪邮箱 QQ邮箱 鞍钢总医院网站 丁香园 好医生 疾病查询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编辑部地址: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健身街3号(鞍钢总医院院内),邮编114002
电话:0412- 6327774 ,0412-6706630,传真:0412-6327774
网址:www.zgyjgyyxzz.com  邮箱:yjyx1984@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
京ICP备100411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