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物治疗多汗症的不良反应小,易被患者接受。本文通过首辨阴阳、次分虚实、因人制宜,采用牡蛎散加减治疗多汗症,取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多汗证的病因病机
1.1 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多汗症的病因病机是一种自发性多汗临床症状,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多种出汗模式受中枢神经系统不同水平的调节。现代医学将多汗症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多汗症。原发性多汗症为自主神经中枢调节障碍所致,多认为与人的心理、精神因素有关,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而继发性多汗症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有关。
1.2 传统医学 传统医学对于汗症的认识最早记载可见于《内经》,在《素问·阴阳印象大论》中记载了汗的发生机制“阳加于阴,谓之汗”;在《灵枢·五癃津液别》中明确指出了生理性汗出与人衣着、天气、毛孔闭合有关。在机体出汗异常方面书中提到了寝汗、多汗、觉汗等病名。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中对汗证的临床表现做了鉴别,提出了自汗即“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盗汗即“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根据多汗症发生的时间、人体的生命活动状态不同将汗证分为自汗、盗汗两类。在汗证的病因方面,《伤寒论》中记载汗证多由外感而来,以风寒、风热为主。朱丹溪认为盗汗属于阴虚、血虚,自汗属于气虚、阳虚,亦与痰、湿有关。张景岳认为阳虚者自汗,阴虚者盗汗,然临床辩证时自汗盗汗各有其阴阳之证,应灵活辩证。首届全国名中医白长川教授认为汗证的病因病机总属阴阳失调,在汗证治疗时多从虚实辩证,主张辨病、症、证三者结合,灵活遣方用药不拘泥于一病一症[1]。
2 临证辨证治疗经验总结
2.1 辨自汗盗汗 治疗多汗症时首辨阴阳,以阴阳为纲辨自汗、盗汗。自汗、盗汗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均有区别[2]。中医认为,白天汗出,活动后汗出量增多,常伴有表虚不固之症为自汗;睡时汗出,醒后汗止,伴有阴虚内热之症为盗汗。故自汗多属阳虚,治疗时以牡蛎散为底方加益气固表、固涩止汗之品为主,少佐滋补之品,使汗出有源、寓有阴中求阳之意。以固涩、补敛的牡蛎散治疗肺卫不固型多汗症,一则止汗、敛阴,二则固表、益气,从而自汗止,气阴复。盗汗多属阴虚,治疗时以牡蛎散为基础方加益气养阴、收敛固涩之药,同时少佐苦寒之品,取泻火坚阴之意。临床亦有阴虚自汗,阳虚盗汗者,故辨证时必四诊合参。
2.2 再辨虚实 有国内教授将本病基本病机归纳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与心、脾、肺有关,标实多与肝有关。中医认为汗由津液来,肺卫不固、邪热蒸腾,津液外泄而为汗,故临床多汗症多以虚证、虚实夹杂证多见。虚证以卫表腠理不固、气虚、阴虚为主。肺卫气虚、腠理不固,气失固摄,津液外泄,即见汗出如水。阴虚则见阳亢,虚火旺盛、火热之邪易耗气伤津,逼津外泄则见汗出。故治疗时多以牡蛎散治标基础上采用补气、滋阴、肥腠理之法以治本。实证以湿、热、瘀多见。湿热郁蒸津液而为汗,汗出色黄、汗黏伴有口苦,口渴、渴不欲饮,心烦,苔黄,脉弦数等湿热内郁之症,治疗时多连用化湿、清热之大法治本。气滞瘀阻,腠理失调,津液外泄而为汗,治疗时可佐用活血祛瘀,然治疗实证汗证时不可过度使用收敛固涩之品,以防闭门留寇。
2.3 因人制宜 治疗多汗症时需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病理生理特点,少年慎补,老年慎泻[3]。治疗小儿多汗症时少用补益,攻邪伐下亦不可过度;治疗青壮年时多以调理五脏生理为主,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老年人临床多见虚证,治疗时宜以补为主,攻伐时亦应中病即止不可过度。
3 牡蛎散止汗证机制探讨
牡蛎散记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书记载“治诸虚不足,……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原方由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组成。本方为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而设。方中以煅牡蛎为君,黄芪为臣,佐以麻黄根、浮小麦。《本草备药》记载牡蛎可“涩以收脱……止嗽敛汗”,牡蛎散中牡蛎益阴潜阳,收涩止汗。《本草汇言》记载黄芪“实卫敛汗”,牡蛎散中黄芪益卫、固表、止汗,君臣相配共奏止汗之功。药理学发现黄芪可影响体液代谢,牡蛎对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4]。牡蛎、黄芪都可调节人体免疫和血糖,二药相配可加强补虚之效[5],可能是牡蛎散治疗汗证的作用机制之一。
4 小结
中药治疗多汗症收效颇佳,值得临床推广。临床上多汗症患者多以大量汗出为标,以气虚、阴虚、邪实为本。以汗出量大的患者,治疗时可以牡蛎散急则治标,配以益气、养阴、清热、祛湿、活血之品以治本。在辨证基础上灵活应用牡蛎散加减,处方加减时可用牡蛎、龙骨、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等药物,正如《景岳全书汗证》记载:“收汗止汗之剂,如麻黄根、浮小麦……龙骨、牡蛎之属,皆可随宜择用。”,往往收效甚佳。
|